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杨氏变迁史,杨家人必看!请加入杨氏家族全球杨氏家族平台

    信息发布者:百度不到
    2018-02-07 22:12:11   转载

    杨氏变迁史,杨家人必看!

    2018-02-07 全球杨氏家族平台

    加入杨氏家族全球杨氏家族平台 微信公众号:yzc17875761057

    无论您在哪里,只要您姓“”,请你加入中华杨氏大家庭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弘扬杨氏文化,传播杨氏正能量。


    一、清初后裔




    明朝末年,武威杨氏杨税一支,传至七世,有据可查之人有四位,分别是杨道显、杨道焕、杨道兴、杨道昌。其中杨道显于崇祯元年(1628年)世袭凉州指挥,崇祯十七年(1644年)“死尽节”,其子孙估计或隐姓埋名,或远走他乡,再无记载。而杨道焕、杨道兴、杨道昌及其后裔在王城堡务农。
    而杨胜一支,其八世祖杨嘉谟于崇祯十五年(1642年)去世后,其子杨光烈应袭指挥,任中军守备,杨光国任三岔堡守备,杨光裕亦任守备,其弟杨嘉臣加升守备。此后,后裔不知流落何处,再无记载。
    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九月初六日,杨氏后裔杨宗义、杨汝弘等与外人订立了一份《立卖泉文约》,在契约的旁批中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,估计与杨道显或者杨嘉谟后裔有关。这句话是:“先祖人等,居住何处地方,不能知晓。后次细心访查同宗世辈,大有益也。”言外之意是说杨氏后人经过细致寻访,已经打探到杨道显或者杨嘉谟后裔居住的消息,但不能明说,只能以“大有益也”一句话遮掩。此说因再无实据,尚难推定。




    二、数世同堂




    而在王城堡务农的杨道焕、杨道兴、杨道昌及其后裔,几代以来,一直团结和睦,以杨氏大家庭生活,没有分门立户。
    王城堡杨家榆树庄子村民杨学年家藏的乾隆三年(1738年)十八扇屏风中就有“同堂而居,共灶而食”的记载。嘉庆十九年(1814年),时年65岁的杨士藻在所写的《杨氏家谱序》中也说:“谚云:人无常贫久富家,信有然矣。如我伯父、叔父与父、四大人同居数十年,兄友弟恭,雍睦成风,耕读世继,宜乎与张公艺倣(效仿)一二焉。”
    隋唐之时的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,他九辈同居,合家九百人,团聚一起,和睦相处,千年以来,倍受历代人民尊敬,传为美谈。杨士藻将杨氏数代同堂说成是效仿张公艺,可见合族共 居之盛况。




    三、家风和睦




    在乾隆前期,杨氏家风敦厚,和谐相处,深为外人称道,声名远播。
    杨士藻与其弟杨士茽在整理修订的《杨氏家谱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,说的是下双寨范家为杨氏同堂感动,最终放弃分家的事。原文如下:“我父与伯父、叔父、四大人同居之日,其处世之盛德仁让,乡党称(称道)之,亲戚慕(仰慕)之,感化而善良者,所在多人,不能悉述。幼时亲见下双寨范先生,与六伯父寿诞良辰,以礼来拜。午后饮酒畅快,我父与叔父恐伯父饮酒过量,笑而夺之以代饮。范先生泪滴如注,俱(都)不解(明白)其何故(原因)。细问之,哭而言:我弟兄不睦,已立分关(分家的文书),今见太公们如此友爱,我等何以为人!回家而依旧同居焉。”
    这段故事是杨士藻幼时所见,杨士藻生于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说明那时候的杨氏数代同堂而居,已经成为人们仰慕之事,感动了周边无数人家,下双寨的范家因此分而复合。
    这种令人仰慕的家族家风一直持续到乾隆中后期。




    四、文德世继




    整个清代,杨氏后裔在进学耕读、修身处世方面名震一方。打开嘉庆二十年《杨氏家谱》,儒风德化之气扑面而来。
    因人物事例众多,不能一一尽述,故随意挑选若干,便可见其仁义道德。先看其八世传承,杨维森,“雍正四年,恩荣正八品农官,处家严峻有法,友爱兄弟,德重乡邦,名高闾里”;杨维棋,学高八斗,为内阁纂修;杨维栯,国子监监生,“其持身行事如浑金璞玉,不琢而成”;杨维彬,国子监监生。再看九世,杨于科,痒生,“正直无私,明廉生威,数十年无纤介之嫌者”;杨于甲,痒生,“天性慈祥,豁达大度,饮酒微醉,其乐陶陶,有得道仙风”;杨于信,仪礼生,“赋性醇厚,敬兄长如同严父”;杨于盛,天文生,“孝友性成,居家则清苦俭约,处世则好善乐施,训子侄,惟课耕课读,各因其材,而莫不成就焉,以故乡党推为首望”;杨于公,贡生。接下来看十世,杨名选,痒生,“状貌魁伟,勇力过人,雍正年选壮士居第一”;杨士蔚,痒生,屡次奔赴科考,以数奇未获及第;杨士蕡,吏员,善于丹青;杨士蕙,痒生,工于书法;杨士萃,痒生。再往下看,十一世杨大涵、扬大法、杨大鼎、杨青选等人,都为痒生。而十二世杨衡世,光绪元年凉州府拔贡生,其子杨景汤,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考中举人。
    从这一串名单可以看出,清代武威杨氏在修身齐家、道德文章、耕读相继以及丹青书法方面,皆有传承,且人才辈出,蔚然成风。




    五、分家迁居




    乾隆中后期,因为人口增加,杨氏一族开始陆续迁居各地。


    不过,据杨士藻在嘉庆十九年(1814年)所写的《杨氏家谱序》所言,杨氏分散各地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出现了“不肖子孙。”他写道:“乃因不肖子弟,不务正业,背地造谤(造言诽谤),运气因之不顺,家业渐以衰微(衰败)。不得不分门别灶,非伯叔父之生异心也。”据此,杨士藻还发了一番感慨,说“观于今之受者,追想夫昔之作者,知人之不能常贫久富者,虽曰天命,岂非由于人事哉!嘉庆十九年闰二月二十日因九仪修立家谱,翻阅昔年所抄之谱本,并先大人家世与居心行事之大概,追慕而记载之,不禁有感于心而为之序。”里面“虽曰天命,岂非由于人事哉”一句,再联想到蜻蜓村杨士蘭的衣冠冢,让人感到杨氏分家散居可能另有原因。
    在杨士藻编写的《杨氏家谱》中,其中有一页中把“杨士茂”的名字用墨汁涂掉。对此,杨士藻在旁批上注解说:“初序家谱之时,因(杨士茂)挟仇饱打我一顿,一时忿恨,搦笔(握笔)将名涂抹。以故序未终(完成)而志遂灭(丧失),见者不解(明白),誌(记载)之以表(表述)其由(原因)也,此乾隆四十四年事也。”说明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时年30岁的杨士藻就已经动手修订家谱,已有部分初稿,可是不知什么仇恨,被堂兄弟杨士茂狠狠打了一顿,修谱之事因此搁置,直到嘉庆二十年(1815年)才修成。
    这件事,从侧面说明,在乾隆中期,杨氏此前引以为豪的兄弟和睦之家风已经不再,兄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,甚至出现了打架斗殴之事,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,但分家已成必然。




    六、散居各地




    因为人口增加,再加上出现了“不肖子孙”,因此,杨氏在杨府与王城堡生存变得困难起来。他们不得不召开家族会议,决定分家迁居。讨论的结果是,从杨氏“大”字辈以大醇、大章、大寿为基础的后裔,迁移各地,并约定给外迁后裔人均补贴三至五年的皇粮及口粮。
    杨氏这次迁移,规模甚大。据杨氏后裔口口相传,说当时共分流出十八路,但具体从何时分流、分流到何地,已不可考。
     杨氏后裔一部分迁往新疆木垒县,其余大多分居武威。目前在武威的散居地有:王城堡、杨家台、白塔沟、双树夹道、四坝寨子、民勤(镇番)、靖边驿、大河驿、土炕庄、石碑沟、永昌府(校东、校西)、中坝校尉沟杨家湾、高楼、韩佐红花村、红花寺老爷山、柏树、东河、西门、和平镇牌楼村、高坝、红星、校尉、南营、黄羊二坝、古浪大靖、泗水、土门等。
    武威杨氏的同堂和散居,历经几百年,虽然令人唏嘘,也从侧面反映了清代武威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。
    祖业宗功昭万世,家风族德继千秋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